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

套壳现象解析:心态史视角下的科技创新误读

2023-06-18 09:54:33 编辑:钱馥轮 来源:
导读 近年来,每当中国科技领域出现重大创新并引起公众关注时,似乎都注定会有一种声音出现:这东西啊,套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人认为...

近年来,每当中国科技领域出现重大创新并引起公众关注时,似乎都注定会有一种声音出现:这东西啊,套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有人认为,这样的现象并不意外。在网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对于各种事物的评论,无论是吃顿饭还是科技创新,总有人会持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似乎已经成为网络的常态,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然而,对于套壳论来说,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每当刚出现套壳论时,总是似乎有理有据,言之凿凿。虽然随着用户认知的深入和正面反馈的增多,套壳论往往会逐渐消散。但它给企业和科研人员带来的困扰确实存在,往往会导致回应显得无聊,不回应则被指责心虚。甚至有些人多年后仍然执着地坚持套壳论,无视被证伪的事实。

因此,套壳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稍加探讨。这实际上是一个心态史的问题。所谓心态史,是20世纪早期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性理论之一,通过心态这一概念探讨了无神论、科学演进等重要议题。

在面对事情时先说套壳,并且每次提出套壳论都能得到支持,关键在于一部分人天生就具有接受这种说法的心态。因此,我们不妨从心态史的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不必用阴谋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把问题归因于友商倾轧、境外煽动等阴谋论只是一种简单粗暴且无聊的做法。我们应该通过理性沟通,摒弃阴谋论。

其次,我并不是说套壳完全不存在。事实上,许多企业利用信息差来谋取利益,并且对此毫不掩饰。然而,我们讨论的是将自主科技无端套上套壳的行为。

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在努力发表套壳论。

首先是所谓的假行家。他们可能是某个科技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在知乎、贴吧等平台上发表一些观点,有理论、有代码、有行业内幕,指出某项技术其实是套壳,并且混入一些模糊的言辞,说些利益相关、不能透露的东西,让很多网友将其奉为楷模。一旦与他们争论,他们就会拿出链接说:“是不是套壳,建议先去了解XXX”或者“你说不是套壳,那这个怎么解释?”最初发表意见的资深人士真的权威吗?

很多科技行业的人都意识到,这个行业变化很快,而且分工非常细致。一个软件工程师可能只使用一种语言或者只从事一种编程工作很多年都不会变化。虽然有些从业者会关注趋势和变化,但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领域非常保守,对变化非常敏感,甚至产生某种危机感。

另一方面,所谓的业内人士可能并非真正的“业内”。数字化技术的分工非常细致,很多工作都非常复杂。例如,培养一位数据库工程师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他很难有精力去了解和研究数据库之外的其他软件,更不用说硬件、AI算法、安全等问题了。

因此,对于新技术发表评论的所谓业内人士可能并不了解他们评论的领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而评论,而且很多人无法判断他们的专业领域到底是什么。

另一种情况是对科技了解有限但具备一定了解的人,他们往往会将一些水货、翻新等概念错误地应用到基础软件领域中。这种心态往往建立在一种对“反对资本、反对大公司”的仇强心态之上,以及对中国科技实现弯道超车的急切心态。他们发现某个技术使用了开源代码,就像得到了尚方宝剑一样去揭穿它。这种行为非常容易,门槛几乎为零,并且能带来一种满足感。

还有一种人则是心急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刑子急”。他们并不是仇强,也不是装懂,他们只是非常急切地希望中国科技能够立即问鼎全球,他们希望2nm芯片明天就能在中国研制成功。一旦发现事情没有那么快实现,他们就会感到焦虑,自然会将原因归结于企业。这种心态非常普遍,值得我们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套壳现象的泛滥归根结底是一种心态和知识上的错位。由于科技领域的科普不足,很多底层技术和基础产业无法被外界理解。一些假行家利用这种信息差,迎合了“反对资本、反对大公司”的心态,以及对中国科技实现弯道超车的急切心态,最终让“万物皆套壳”的说法在网络上兴风作浪。

为了摆脱这种问题,我们只能坚持科普,不断解释。然而,正面消息的传播力永远不如负面消息,一个产业的故事很难与神话故事媲美。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少一些妄断;多一些客观,少一些极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达成共识:另辟蹊径用口香糖代替水泥盖大楼,不是创新,而是扯淡。

因此,如果我们真心希望中国科技进步,就让我们一起朝着更高的楼层迈进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荐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   备案号: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邮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