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快讯 >

二维码是怎么来的(日本能否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

2022-07-13 04:21:00 编辑:缪燕文 来源: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二维码是怎么来的,日本能否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二维码是怎么来的,日本能否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一则日本将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的消息引起的很多人的关注,在使用二维码手机支付最为普遍的中国,相信很多人都以为二维码是由支付宝或微信发明的,或者说是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的产物。但是其实二维码是由日本人发明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日本就能够向中国索取使用费,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本篇文章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二维码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二维码使用费能收取成功的答案,看完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维码的发展历程

  1、条形码

  1949年,条形码支付横空出世。条形码可以看做是机器识别的符号,类似于人们要靠文字、数字等来识别信息。而对于机器来讲,也需要一个让它能够识别的光学符号,这就是条形码。

  1974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永载史册的日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一个超市,卖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印有条码的商品——箭牌口香糖,这个商品目前还收藏在美国的国家博物馆里。

  随着条形码在70年代和80年代迅速普及,大型零售商也在引进扫描仪,通过它可以支持客户数据库和会员卡。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沃尔玛。沃尔玛通过跟踪和自动化库存,可以实时交货更有吸引力,并降低了各种产品的成本。

  通过条形码,后勤性复杂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这个事实的最终表现是在1988年,折扣百货商店沃尔玛决定开始引进条形码系统销售食品。

  现在,每一天,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在中国,面向物流、零售的整个链条,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

  2、二维码的诞生

  二维码就是条形码的“升级版”。 二维码相当于把很多条形码一层层叠加起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因此具有比条码更多的信息容量。

  二维码里面有219个字符,但图标很小,实现了在相对小的面积里,存放更多信息的目标。

  当二维码刚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日本的重视。虽然二维码的发明者当时申请了专利,却没有找到二维码里面蕴藏的商机,所以就主动放弃了使用权。二维码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3、中国二维码之父

  没想到,二维码的巨大市场价值,却被一个中国发现,这个人就是意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王越。

  2001年,25岁的王越已经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到技术总监的位置。这在日本职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但在此之前,王越却经历了漫长的失意与等待。他没料到,应聘软件工程师来到日本后,他被派到了工厂,工厂又把他直接安插到了仓库。他心里很不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也没有人认可,没有人可以问。”

  去日本工作了一年多,在接触到了二维码之后,在思考了15天时间后,王越决定回国创业。

  2002年,王越创办了意锐公司,并联合一批北大、清华、哈工大毕业的优秀工程师,共同研发世界上第一款手机二维码引擎;2003年就获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快速识读引擎”,并申报了条码识读方法和装置的国家专利;2005年又参与了中国二维码标准的建立,现已成为ISO的国际标准。

  现如今,二维码支付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就已达5.5万亿美元;另据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数据,2016全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仅为112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上取得的成功让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

  2019年2月消息,日本计划收取二维码使用费。

  日本二维码使用费能收取成功吗?

  看到了二维码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二维码的最初发明者坐不住了。

  2018年1月26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将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

  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在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

  但其实这或许只是日方的一厢情愿。

  早在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就已经申请“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商品二维码业务上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

  此外,包括QR二维码专利在内,2014年,日本已有大约2万多个和二维码相关的专利。在日本特许厅(专利局)相当严格的审查下,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对比文件:即与徐蔚先生的专利相近似的专利。

  这充分说明徐蔚先生的“二维码扫一扫专利”与现有的日本QR码等二维码专利是不同维度的两件事情。这也是“扫一扫”可以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基础之一的重要原因,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共享经济”的具体呈现。

近日一则日本将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的消息引起的很多人的关注,在使用二维码手机支付最为普遍的中国,相信很多人都以为二维码是由支付宝或微信发明的,或者说是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的产物。但是其实二维码是由日本人发明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日本就能够向中国索取使用费,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本篇文章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二维码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二维码使用费能收取成功的答案,看完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维码的发展历程

  1、条形码

  1949年,条形码支付横空出世。条形码可以看做是机器识别的符号,类似于人们要靠文字、数字等来识别信息。而对于机器来讲,也需要一个让它能够识别的光学符号,这就是条形码。

  1974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永载史册的日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一个超市,卖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印有条码的商品——箭牌口香糖,这个商品目前还收藏在美国的国家博物馆里。

  随着条形码在70年代和80年代迅速普及,大型零售商也在引进扫描仪,通过它可以支持客户数据库和会员卡。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沃尔玛。沃尔玛通过跟踪和自动化库存,可以实时交货更有吸引力,并降低了各种产品的成本。

  通过条形码,后勤性复杂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这个事实的最终表现是在1988年,折扣百货商店沃尔玛决定开始引进条形码系统销售食品。

  现在,每一天,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在中国,面向物流、零售的整个链条,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

  2、二维码的诞生

  二维码就是条形码的“升级版”。 二维码相当于把很多条形码一层层叠加起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因此具有比条码更多的信息容量。

  二维码里面有219个字符,但图标很小,实现了在相对小的面积里,存放更多信息的目标。

  当二维码刚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日本的重视。虽然二维码的发明者当时申请了专利,却没有找到二维码里面蕴藏的商机,所以就主动放弃了使用权。二维码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3、中国二维码之父

  没想到,二维码的巨大市场价值,却被一个中国发现,这个人就是意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王越。

  2001年,25岁的王越已经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到技术总监的位置。这在日本职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但在此之前,王越却经历了漫长的失意与等待。他没料到,应聘软件工程师来到日本后,他被派到了工厂,工厂又把他直接安插到了仓库。他心里很不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也没有人认可,没有人可以问。”

  去日本工作了一年多,在接触到了二维码之后,在思考了15天时间后,王越决定回国创业。

  2002年,王越创办了意锐公司,并联合一批北大、清华、哈工大毕业的优秀工程师,共同研发世界上第一款手机二维码引擎;2003年就获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快速识读引擎”,并申报了条码识读方法和装置的国家专利;2005年又参与了中国二维码标准的建立,现已成为ISO的国际标准。

  现如今,二维码支付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就已达5.5万亿美元;另据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数据,2016全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仅为112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在新经济和尖端技术上取得的成功让中国人有理由感到骄傲”。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