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 >

需要采取行动拯救西非严重濒临灭绝的黑猩猩

2019-06-12 11:45:13 编辑: 来源:
导读 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西非黑猩猩亚种(Pan troglodytes verus)列为 极度濒危 。它之前被列为濒临灭绝。这种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人口

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西非黑猩猩亚种(Pan troglodytes verus)列为“ 极度濒危 ”。它之前被列为“濒临灭绝”。

这种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在24年内达到了80%。而这种猿亚种的未来前景并不乐观。如果没有紧急避免对黑猩猩的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预计每年下降6%。

这些威胁很复杂。大多数物种生活在西非的保护区之外。这意味着由于大规模开发项目特别推动的土地快速转换,它们很容易灭绝。

黑猩猩需要野生资源进行食物和筑巢; 他们大多吃水果,通常每天晚上在树上筑巢。睡觉。虽然黑猩猩非常聪明,适应性强,但它们在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

这些包括不同黑猩猩群体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当地,社会和环境条件。在一些地区,黑猩猩在肉类,巫术和传统医学中被广泛使用。它们也是保护作物的目标,因为人们害怕动物会伤害它们。

那么,黑猩猩VERUS生活在西非保护区以外的注定?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希望都失去了。我们在英国的Durrell保护与生态研究所,西班牙学者和塞拉利昂Moyamba区的Tacugama Chimpanzee Sanctuary之间开展了一项合作研究项目。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道路正在将黑猩猩包裹起来并影响他们的行动自由。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农业主导景观中的一些区域应该被搁置,以便以野生果树为原料的黑猩猩可以再生。这将阻止黑猩猩瞄准人类的庄稼。我们还建议保护沼泽,因为它们为没有森林的黑猩猩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护。

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领域保护黑猩猩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让当地人参与决策过程,以及自上而下的策略。雌性黑猩猩每五至六年才会繁殖一次; 他们的人口从衰退中恢复缓慢,其中大部分都归因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

因此,人们有道德责任来保护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亲戚,而且是高度智慧和有知觉的生物,而且因为他们通过分散他们摄取的果树的种子来帮助管理我们的生态系统。

主要发现

我们的主要发现之一与道路基础设施有关。我们发现,在没有猎杀黑猩猩的地方,即使是非常规的道路也会对黑猩猩如何利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黑猩猩更喜欢在远离道路的地区漫游,尽管如果有必要到达不同的地区,他们也会穿越道路。

这令人担忧。预计未来几年西非将建造越来越多的道路。如果这不受管制,它可能会削弱黑猩猩种群。

黑猩猩需要并喜欢森林栖息地。但是他们也可以坚持森林覆盖有限的退化景观,尽管可能数量较少 - 只要人们容忍它们,并且不会迫害或杀死它们。

在许多地区,作物的消费可能是黑猩猩生存的必要条件,野生食物资源已被消灭或被阻止成熟。我们的案例研究中的大多数景观都包括耕地或休耕区,这些区域无法正常再生。

由于当地人口增长正在增加对耕地的压力,因此缩短休耕期导致无法再生。没有再生,关键的黑猩猩食物如野生无花果不能达到成熟。这使得人猿几乎没有选择,而是针对人们的作物。

该研究还表明,与沼泽的距离是黑猩猩相对丰度的积极预测因子。一个区域离沼泽越近,黑猩猩就越多。西非这一地区的沼泽没有被社区用于农业目的。除红树林外,它们是研究景观中唯一保持相对完整的栖息地类型。

这表明沼泽地代表了黑猩猩更安全的地区。森林是黑猩猩的关键,但在森林树覆盖最小的地方 - 在我们的研究区域,它只占总面积的1% - 沼泽似乎为黑猩猩提供了人类安全的避风港,需要保护。

各种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自下而上的方法的必要性,使当地社区参与保护计划。

我们建议当地社区应该留出黑猩猩目前使用的一些关键区域。这将使野生果树再生,这可能有助于减少黑猩猩对作物的依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当地人收获可持续的野生资源,如药用植物,他们告诉我们不再可用。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替代创收活动也有助于改善人与黑猩猩的共存。这些活动应该在整个地区广泛推广,以尽量减少被经济机会所吸引的人们涌入,给土地和资源带来更多压力。

但自上而下的举措也很重要。各国可以考虑国家一级的战略环境评估。这些政策制定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平衡发展,保护和福祉目标,以及大规模发展的累积影响。

不幸的是,西非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评估。该地区的任何国家也没有为大规模开发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有效的跨部门法律要求。法律框架是关键:没有它们,即使存在影响评估,也没有用,因为它没有法律约束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