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银行 >

银行界的区块链技术

2019-03-18 16:42:01 编辑: 来源:
导读 欧洲中央银行(ECB)讨论了数字化和新技术的使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银行系统。欧洲央行反映了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的使用,它们对提

欧洲中央银行(ECB)讨论了数字化和新技术的使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银行系统。欧洲央行反映了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的使用,它们对提高信贷机构内部效率的潜在影响,市场参与者利用这种技术的关键核心可能导致大市场运作方式的转变细分市场,以及没有中间人的对等世界的革命性情景。

在欧洲地区之外,点对点的现实要强得多。例如,中国多年来一直通过微信使用点对点贷款,但由于流动性或破产问题导致记录缓慢。

在中央银行的世界中,DLT的使用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使中央银行能够继续有效运作,需要采用正确的DLT模式。现实情况是存在不同的DLT模型,它们在体系结构,验证,权限,数据共享以及复制和安全措施方面存在差异。

虽然该技术令人兴奋且具有潜力,但欧洲央行,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等机构需要确保其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以满足高安全性,安全性和高效率的需求。

中央银行需要研究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如何将中央银行资金转移到DLT平台上,以及评估有关使用此类DLT的法律,运营和功能困境的必要性。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DLT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改变不同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市场中的互动方式。从监管,功能和技术角度来看,互操作性,标准化和协调的概念至关重要。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使用DLT可以带来更友好的银行 - 客户关系,从文档的角度减少紧张局势,同时为银行和最终客户节省成本。

在监管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的世界中,银行希望寻求改善客户服务,确保成本效率和客户与监管机构透明度的方法。他们还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欺诈性交易和网络攻击。

信贷机构和整个银行业可能需要对其当前的系统和流程进行战略性概述,并确定区块链解决方案如何作为个体实体和整个行业提供帮助。应该研究的方面是它们的中间安排,交易的透明度,信息的存储,当前自动化的程度,信任,文件的充分性和时间敏感性。

如果我们不得不对这一切进行简要分析,那么银行中介的作用就会被重新定义。如果实施区块链应用程序,它将促进非中介化,因为银行和客户直接联系。当银行直接从源获取信息时,这增加了信任级别。

从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记录和交易将存储在区块链中。它们也将通过智能合约执行,这些合同是不可改变的,不可逆转的,从而通过交易记录和增加信任提供完整的审计跟踪。

区块链上的数据存储以及共识机制(可能通过使用私有或混合区块链)将提高整个DLT平台的信息一致性,同时也加强了银行的安全性,因为没有一个人的共识就可以进行任何一项交易。对等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LT平台的架构。

时间就是金钱,交易发生的时间越长,对客户来说就越贵。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使用,银行将能够近乎实时地结算交易,降低风险并提供增强的客户服务。

银行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实体,他们需要对其客户进行尽职调查,中间人或相应的银行也要求此类信息作为流程的一部分。目前,所有信息都保存在孤立的孤岛中,而不会在参与机构之间共享信息。了解您的客户流程可能繁琐且低效,尤其是当不同的银行需要在同一个人或实体上执行相同的程序时。

在不考虑GDPR的优点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个人的KYC文档将在区块链上存储和验证,然后可以将这些文档提供给银行,代理银行和其他实体,这些实体构成交易的无缝环节方式。如图所示,外部机构也可以轻松访问和验证此类信息。

虽然我们尚未探讨其他适用于银行业的领域,但也有必要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世界各地的这些实体在我们不断增加的相互关联的经济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问题更加微妙。

同样,从商业角度来看,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融入银行当前系统,如果不是它们的全部替代品。其他问题涉及从会员到分类账,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和智能合约实施以及安全功能等多个层面的控制,安全和隐私。

从监管角度来看,关于任何一种监管的讨论仍处于起步阶段,更不用说全球统一的法律了。虽然这为ad-hoc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机会,但许多都处于实验或开发概念证明之中。区块链最终将导致转移到分散网络这一事实不仅要求其用户接受,还要求其运营商接受。所有这些都需要成本,而从长远来看,成本节约可能很大,技术本身的投资可能并不便宜。

我们目睹了R3及其联盟成员如何成功为KYC开发概念验证应用程序,以解决与监管要求相关的挑战,同时允许用户管理自己的身份。

另一方面,VISA开发了B2B支付解决方案 - 区块链平台上的VISA B2B Connect,以便于支付交易。挑战和机遇是巨大的,如果机会成本超过在我们的银行系统中不采用区块链技术而失去的机会,时间将会很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