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股票 >

平安财报披露的科技布局

2019-08-11 11:28:58 编辑: 来源:亿欧
导读 作为此次保险产业创新研究系列文章的番外篇,本文罗列了亿欧智库对中国平安财报(2017半年报)进行详细研究后,整理出的平安集团技术创新相关

作为此次保险产业创新研究系列文章的番外篇,本文罗列了亿欧智库对中国平安财报(2017半年报)进行详细研究后,整理出的平安集团技术创新相关内容,以期对于业内人士快速了解平安的科技创新布局有所帮助。在文章上、中、下篇中,笔者详细讨论了保险产业的历史变迁和保险科技时代的来临,并以平安产险为案例,论述了新时代保险企业创新升级的不二法门——理念先行、科技赋能。

此篇文章,我们摘录了中国平安财报(2017半年报)中透露的集团技术创新相关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进一步、更具体的了解中国平安在保险科技时代的具体举措:

战略

平安正在从传统的资本驱动型模式转变为科技驱动型模式,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与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搭建核心基础平台,以支持核心业务变革。

平安产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互联网战略布局,加强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以“平安好车主”APP为载体,从线下客户向线上迁移、科技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客户为导向的在线经营和开放式互联网车生活平台。

基于“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平安将创新科技聚焦于集团的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并深度应用于“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及“房产金融生态圈”四大生态圈。

资金投入

近10年来,我们建立起科技驱动发展的业务模式,每年拿出数十亿元的科研资金,投入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科技,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变革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服务模式。

研发人员

目前,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领先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两万名,多项成果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在上百个场景中应用。

车险原保费收入增长原因

主要原因是依托有利的市场环境、公司创新科技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来自交叉销售、车商渠道的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汽车服务生态圈中,平安通过汽车之家、平安产险及“平安好车主”APP,覆盖大量C端车相关金融客户及互联网用户;通过汽车经销商平台、新车二网平台、二手车交易平台以及汽车零部件平台广泛覆盖B端服务提供商,包括中国绝大多数的整车厂和4S店,以及领先的二手车商户及汽车修理厂。

专利

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覆盖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技术及风险监测等多个技术领域。

业务应用

平安产险不断深化互联网战略布局,加强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以“平安好车主”APP为载体,从线下客户向线上迁移、科技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客户为导向的在线经营和开放式互联网车生活平台。

1. 场景:作为一家拥有全金融牌照的集团,平安在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医、食、住、行、玩及金融的各类应用场景,并从根本上变革了自前端获客、营销、产品开发,到后端风控及数据处理的业务模式。例如,70%多的集团核心业务系统已接入平安金融云;12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医疗场景已在探索中;各专业公司已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80多个场景等。

2. 数据: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领先的大数据平台,数据规模高达8.5PB,单个用户数据标签达20,000个。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个人大数据征信服务平台,前海征信则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及模型,帮助2,200多家机构有效管理风险。

3. 速度:平安金融云是平安自主研发建成的金融专有云平台,专注服务于金融垂直领域,全方位覆盖金融业务场景,提供多层次、一站式解决方案与增值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当前规模已居金融行业之首。

4.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目前平安集团研发的核心,旗下的平安科技投入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研发人工智能相关技术。

认知人工智能

人脸识别准确率达99.8%,获得国内外专业机构认可,每分钟可处理3万多张人脸,累计使用超过3亿人次,已成功应用于200多个集团内外部场景;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达99%,可在3秒内完成声音识别,9秒内完成注册,文本无关准确率达93%,可在10秒内完成声音识别,18秒内完成注册,并支持1V1、1VN、多信道验证与鉴别。

预测人工智能

平安科技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课题组研发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流感预测模型,精确预测流感趋势,帮助公共卫生部门及时监控疫情,并指导民众进行疾病预防。

决策人工智能

平安在业界首创图像定损概念,利用图像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成极速理赔。该技术已于2016年正式上线,较传统手段,将车辆定损提速4,000倍,目前可支持外观14个部位件的分割与4种损失程度的判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财经网.复制必究 联系QQ280 715 8082   备案号:闽ICP备19027007号-6

本站除标明“本站原创”外所有信息均转载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